浙江省财政厅厅长 钱巨炎

一是市场理念。厘清政府与市场、社会的边界,清晰界定公共财政的支出责任,改变以往“大包大揽、疲于应付、被动埋单”的局面。在此基础上,善于用市场观念和契约精神来统筹财税工作。尊重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尽量减少直接扶持和行政干预,逐步取消竞争性领域专项和“一企一策”式的优惠政策,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和财政资金的“四两拨千斤”的引导带动作用,借助PPP等创新模式,构建多元化、有效率的投入机制;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在部分领域尝试用合同、委托等市场化手段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同时要加强财政管理,大胆引入竞争性分配、竞争性存放等市场竞争机制,变传统的行政配置为市场化配置,把有限的财政资源配置到“刀刃”上。
二是法治理念。进一步强化依法行政、依法理财治税的理念,将法治思维拓展到财税改革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落实税收法定原则,按照统一税制、公平税负、促进公平竞争的要求,加强对税收优惠特别是区域税收优惠政策的规范清理,避免将税收政策作为招商引资、发展地方经济的“招牌”和“筹码”,刻意打造税收“洼地”,搞恶性竞争;提高依法治税能力,绝不能为完成任务去收“过头税”。增强预算刚性,主动配合人大预决算审查监督,突出对支出预算和公共政策等的实质性审查。
三是发展理念。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当前财税经济形势,认识到转型成效和改革红利的释放是必然的、长期的,暂时的“阵痛”是为了夯实做优财税长期可持续增长的基础。既要保持定力,注重财税政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更要突出政策的精准发力,通过财税杠杆的撬动,切实改变浙江产业结构“低、小、散”的状况,发挥好产业集聚区的功能,推动产业向“高、新、特、优”方向发展。
四是底线理念。制定出台财税政策,特别是增支政策时,既要尽力而为,更要量力而行,不要把胃口一下子吊得太高;要把可能遇到的情形都考虑进去,不仅要看当前的可支付能力,还要看长远的可支付能力;不仅要测算直接的支出,还要评估因“羊群效应”可能带来的隐性支出压力。在保障民生时,要按照“社会政策要托底”的原则,树立“托底”、“补短板”思想,立足发展阶段和财力实际,托牢民生保障底线、补长区域发展短板,多“雪中送炭”,少“锦上添花”,规划好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人民群众需求相协调、多层次、分阶段、稳步推进的民生保障路线图。
五是绩效理念。促进发展方面,要注重政府引导、财税支撑和市场主体的协同发力,利用财税杠杆充分调动促进经济发展的各种积极因素,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保障民生方面,要把区域特色、财力可能和民生需求结合起来,充分尊重受益对象和基层群众的原始诉求,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体现公共产品的多元化和差异性。科学理财方面,要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压缩“三公”经费和行政成本,整合清理专项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加强监管方面,要加快推进“数字财政”建设,借助信息化手段清晰反映并跟踪每一笔财政资金的来龙去脉和使用绩效,把监管触角延伸到财税运行的细节末梢。 |